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美帝国的衰落 > 美帝国的衰落第6部分阅读

美帝国的衰落第6部分阅读

的游戏规则。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开始尝试恢复国家间的均衡,在裁军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参见supr, ~103。)。当时它没有显示任何充当帝国的征兆。但在1990至1995年间,前苏联势力圈在政治上分崩离析,在经济上一泻千里。  俄罗斯的生产在1990至1995年间下降了50,投资减少,货币的使用程度降低,在某些地方竟然出现了以物易物的贸易形式。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人口中有一半为俄罗斯人)的独立造成7500万人口脱离俄罗斯。俄罗斯从而在人口上失去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1981年,苏联共有人口26800万,美国为23000万。到2001年,俄罗斯仅有14400万国民,而美国则达到28500万。  更糟糕的是,要求民族独立的不仅是前苏联各共和国,也包括俄罗斯联邦内部的自治地区:从高加索到鞑靼斯坦。俄罗斯中央政府失去了对遥远的西伯利亚地区的控制。人们开始看到俄罗斯各地区之间的裂痕以及俄联邦的分化1996年l déuverte出版的jes s pir所写《lechosrse》(俄罗斯的混乱)一书对此阶段有较好的描述。,这一切都预示着俄罗斯全面的解体。到1996年左右,美国的战略老对手眼看就要消失了,一个处于美国军事控制下的失衡的世界已经初现端倪,美国于是开始选择帝国之路。在美俄的大棋盘上,美国只需动一下小拇指,稍微刺激或者挑衅俄联邦的边缘地带也是俄罗斯的两大软肋——高加索和中亚,它就能赢得这盘棋。在1997年出版的逻辑严密的战略学著作《大棋局》中,布热津斯基指出了美国在欧亚大陆进行不对称控制的必要性和手段。  俄罗斯的瓦解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惟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与此同时,金融全球化加速发展:1990至1997年间,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贸易顺差由600亿美元激增至2710亿美元,美国可以超出其生产能力尽情地消费。帝国之梦并不能说明美国领导层思维清晰、精于计算、善于做出战略决断并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美国之所以会充当全球帝国,恰恰相反的是因为他们在事情发展正常时却选择了放弃,从来喜欢走捷径。美国领导人甚至不具备其欧洲卫星国首脑们所拥有的积极意志和长远计划,虽然后者常被人指责软弱。无论如何,欧洲一体化建设所必需的巨大的协调和组织能力是美国领导层现阶段可望不可及的。  集中力量于本国之内——从长远来看这对于美国兴许更可靠、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它本身疆域辽阔,金融体系又高度集中。但这也需要政府切实地履行组织和调节的职能:能源政策、保护工业政策加上对外的多边政策(鼓励其他民族和地区向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这对大家都有利)。在地区化基础之上来重整发达国家的经济可以有效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地区保护主义也会使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减少。这样的世界规划可以奠定美国永久的无可争议的全球领导地位,只是从构想到最后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将是劳神费力的庞大工程。  于是美国人带着某种满足感轻率地相信俄罗斯的最终崩溃,认为美国将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相信资金将潮水般地涌入,从而放任美国的永无止境的贸易逆差。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以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帝国化道路正是自由放任的结果。  野心勃勃但动机不足的帝国战略蕴涵了一大风险:人们在1997年仍不能说强大的俄罗斯已经消失了,将如此不确定的假设看成既成事实必然使美国承担巨大的风险——陷入严重的经济依附性又缺乏真正的军事优势,总之就是由半帝国状态向伪帝国状态过渡。  如果选择帝国之梦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结果,源于强大的意志,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外交军事战略至少应该得到有序而且持久的执行。事实并非如此。证明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分析所有帝国规划中堪称最有理性、最完整的布热津斯基模式,然后检验美国领导人是否身体力行地贯彻它。回顾最近的一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做了所有简单易行的事情,放弃了那些需要大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计划。&nbsp&nbsp

    在外交的大棋盘上群雄逐鹿

    布热津斯基方案简洁明了,他出于私利建议给俄罗斯致命的一击,将乌克兰并入西方,利用乌兹别克斯坦使中亚脱离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他并未直言包围俄罗斯将促使俄联邦土崩瓦解:大战略家也会有最基本的外交谨慎。还有更加不可告人的东西:布热津斯基对美国的经济衰退及美国从政治和军事上控制全球财富的必要性只字未提,他的地缘政治学功底使他采用了一种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这一基本企图。首先他指出欧亚是世界人口和活动重心所在,然后他强调美国远离欧亚。由此演绎出维持美国上层社会和庶民生活水平所必需的商品和资金来自欧亚。  尽管有所保留,但布热津斯基的设想是极其严密的。美国要建立帝国的惟一威胁来自俄罗斯,因此有必要孤立和瓜分俄罗斯。瓜分的方式与当年俾斯麦所用的方法如出一辙。俄罗斯就像1871至1890年战败的法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在1870至1871年打败法国后成功地统一德国,在其后的20年间,俾斯麦刻意和欧洲其他所有强国修好关系,以孤立惟一的对手——法国,因为他认为法国人对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耿耿于怀,复仇心切。同样的道理,布热津斯基建议美国同除俄罗斯之外的所有国家建立统一战线。他清楚地认识到美国要真正占领欧亚首先必须征得被保护国欧洲和日本的同意,为此他主张美国应承认日本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而非亚洲强国,同时对欧盟建设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只有对英国可以带着优越感地表示关心,同时将其视为无为者。法德二轮马车的主要战略角色应得到尊重。布热津斯基将其政治智慧发挥到顶点,提出对法国应采取更加友善的态度。出发点很清楚:只要欧洲和日本满意美国的领导地位,美帝国就坚不可摧。这样美国就可以将世界技术和经济力量集中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除了上述战略核心外,他还建议美国同中国和伊朗修好关系,中国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是个长期的问题,而伊朗不大可能同美国对峙。这样一来俄罗斯就夹在欧洲和日本之间,又与中国和伊朗隔绝,在中亚必定丧失行动能力。概括地讲,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应该同所有的二等强国合作最终消灭惟一能对美国霸权构成直接军事威胁的俄罗斯。  布热津斯基方案的哪部分被美国外交所实现了呢?惟有对俄罗斯的行动上:北约东扩,向乌克兰敞开怀抱,利用一切借口扩大美国在高加索和中亚的影响等等。同“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政权的战争使美国在阿富汗部署了12000名士兵,在乌兹别克斯坦部署了1500名战士,在格鲁吉亚的美国军人也达到近百名。在这些行动中,美国满足于利用形势小打小闹,还远不足以导致俄罗斯发生决定性的动乱,而美国实际上并不具备这样的手段,我们将在以下的章节里具体探讨这个问题。  此外,美国外交远没有达到俾斯麦时代的水准,而是非常糟糕的威廉风格。德国的威廉二世刚刚摆脱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控制便迫不及待地同欧洲两大强国——英国和俄国发起武装冲突,给法国创造了牢靠的联盟,并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德国霸权的消亡。美国现在大搞单边行动,忽视、羞辱它的欧洲盟国,任由它主要的权力工具——北约走上歧途。美国蔑视日本,称其经济落后于时代,事实上日本经济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经济,对美国的幸福也有利无弊。它还不厌其烦地挑衅中国,将伊朗划入“邪恶轴心国”。种种迹象表明美国似乎要建立这样一个欧亚联盟:成员之间差异巨大但都对美国喜怒无常的脾性非常恼怒。在加上美国固执地支持以色列,将它同穆斯林国家的冲突全球化,当然这有些超出了布热津斯基的理论框架。  美国的愚笨不是偶然的。它就像当初选择走上帝国之路那样背弃了事物发展的常态,只图一时之需。美国有限的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资源使它只有通过虐待小国才能确保自己的世界地位。在美国盲目的外交决策背后隐藏着某种逻辑:现实的美国太虚弱以至于只能同军事侏儒对抗。同这些二流角色作战至少还能显示美国的强大。而对世界的经济依附性又迫使美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全球存在。实力不足的美国只能歇斯底里地、大张旗鼓地对付那些次要冲突。由于普世主义在国内影响减弱,美国人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想继续主导全球,就要平等对待欧洲和日本这两大盟友,这两者共同主导着世界的工业。&nbsp&nbsp

    军事攻击只是一枚小棋子

    美国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执拗地同朝鲜、古巴和伊拉克制造不必要的紧张关系,显示出美国政策缺乏理性。更别提美国对伊朗这个明显走向正常民主化的国家的仇视心理和对中国没完没了的挑衅。真正的帝国主义政策所追求的必定是“美国治下的和平”,这要求美国耐着性子,放下架子与那些必将昙花一现的国家建立关系。如果没有外部干涉,朝鲜、古巴和伊拉克政权将会自动倒台。伊朗也会在我们眼皮底下和平演变。然而,正是美国的好斗性格让伊拉克政权稳如泰山,巩固了伊朗反美的保守派的地位。最近,既是放火狂又是消防员的美国找到了新的战场:印巴冲突。美国本应对巴基斯坦的动荡和当地甚嚣尘上的伊斯兰运动负主要责任,但它现在又介入其中当上了不可或缺的调停人。  以上种种行为对世界不利,激怒了美国的盟友,但至少还有一点意义。这些冲突可以使美国无处不在,但在军事上却是零风险。美国幻想整个世界永不太平,充满危机,好让它来充当保护神。  老布什发动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在某种程度上给美国此后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人们几乎不再敢谈论战略,因为哪怕极短的理性时期都会在一段时间后从根本上削弱美国在全球的地位。  伊拉克为何物?一个被独裁者统治的石油国家,其威慑力只不过是地区性而已。伊拉克发动战争想侵吞科威特,尽管当时形势不甚明朗,但人们并不相信是美国人暗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将伊拉克陷入不义之地的。有一点是肯定的,科威特的解放给美国提供了一种选择:全力介入军事力量薄弱的国家的冲突,将其定义为“流氓国家”,以描述他们的可恶和渺小,通过战争来显示美国的力量。但对手必须是弱者。以越南为例,它一直保持共产主义制度,但在美国看来越南具有现实的军事打击能力,原因自不必多说,因此相安无事。美国鼓吹伊拉克(它居然被认为是世界上第四军事大国)的威胁实际上是在无中生有地编造地球受到威胁的谎言。  “9·11”事件引发的阿富汗战争就是例证。美国领导人陷入一场不曾预料的战事之中,在战争中他们的军事思想得到了肯定,这种思想我们可以称之为“战区微观军国主义”,即通过镇压微不足道的对手来显示世界离不开美国。美军在阿富汗的行动并非尽善尽美,它提醒世人任何一个不具备有效的防空能力或者核威慑力的国家都会受到来自空中的恐怖袭击。美军在地面战争的无能也反映了这个超级大国的根本性不足,他们在地面上必须依赖当地军阀,得到近在咫尺的俄罗斯的配合,只有俄罗斯才能迅速武装北方联盟。而这场战争的结果是美国既没有擒获毛拉奥马尔也没有抓获本·拉登。当地军阀将一些小头目交给了美军,这些无关紧要的战俘被关在位于古巴的关塔那摩基地,而古巴的领导人卡斯特罗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领袖只有一个共同点:喜欢留大胡子。古巴问题和基地组织之间的联系纯属虚构。传媒大肆宣传的“邪恶轴心国”只不过是为了达到美国的目的而已。&nbsp&nbsp

    对伊斯兰问题咬住不放

    美军在世界上的力量分配显示了帝国实际结构,也可以说是美帝国残余部分的实际结构,如果你认为美国正处于解体而不是上升阶段的话。德国、日本和韩国是美军在海外部署的重点所在,1990年起,美国开始在匈牙利、波斯尼亚、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部署军事基地,但始于同共产主义斗争时期的军事部署重心并未改变。如今只有古巴和朝鲜是公开的对手,这些国家时不时遭到美国的谴责,但言辞还不至于引发军事行动。  美军的军事行动重心以后将转移到穆斯林世界,名义是“反恐战争”,这是前文提到的“战区微观军国主义”的最新官方术语。有三大理由可以解释美国缘何选择既是宗教概念又是地理概念的伊斯兰作为靶子,而每个原因都可以推出美国在帝国资源三大方面(即思想、经济和军事)的不足:1普世主义对美国人思想影响下降,使他们不能容忍伊斯兰世界妇女的地位问题;2经济效益下降使美国人对阿拉伯石油念念不忘;3军力薄弱是穆斯林世界的致命弱点,自然成为军事实力不足的美国的首选目标。&nbsp&nbsp

    女权主义和对阿拉伯国家的蔑视

    美国越来越不能容忍世界的多样性,本能地将阿拉伯世界看做仇敌。这种对抗是人类原始的、下意识的反映。它超出了亨廷顿所提出的将穆斯林世界排除出西方势力圈的宗教对立情绪。对于习惯研究各地风俗的人类学家而言,盎格鲁—撒克逊和阿拉伯绝对是两大对立的体系。  美国人的家庭结构是原子核式的,崇尚个人主义,妇女地位较高。阿拉伯人的家庭则是父系式的复杂体系,妇女对丈夫依赖程度极高。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看来,表亲通婚是一大禁忌,而阿拉伯人恰恰提倡这种婚姻。美国的女权主义随着年代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专断、富于攻击性,对世界多样性的容忍度不断下降。美国似乎注定要和阿拉伯世界发生冲突,尤其是和那些家庭结构与阿拉伯世界类似的穆斯林(我们可称之为阿拉伯穆斯林)发生冲突,包括巴基斯坦、伊朗以及土耳其的一部分,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非洲印度洋沿海地区除外,这些地区妇女地位较高。  美国和阿拉伯穆斯林世界的对峙既是不愉快的人类学冲突,也是难以准确定义的两种价值观之间失去理性的对抗。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对抗正变成塑造国际关系的一个结构性因素。这场文化冲突自“9·11”事件后展现出了滑稽的一面,成了一幕世界化的街头喜剧。一方面,美国妇女严厉专横,前总统就曾经为了证实他没有和某位女实习生睡觉而接受某调查委员会的审讯;另一方面,本·拉登娶有多个妻子,还有数不清的异父或异母兄弟姐妹。这是一幅世界漫画,但漫画中的世界正在消失。即便没有美国的建议,穆斯林世界的风俗习惯也会发生改变。  大部分穆斯林国家的妇女生育率下降本身就说明妇女地位的提高。首先她们必须有较高的识字能力,其次像伊朗这样平均每个妇女只生个孩子的国家一定有许多家庭放弃了养育男孩的愿望,也就是与父系传统决裂(假设每对夫妇生有男孩后不再要孩子,若生女孩就继续生育,理论上就可以使每个妇女只生两个孩子和重男轻女的习惯兼容。但这个假设不大现实,倘若如此,一对夫妇就不可能有两个儿子,阿拉伯传统家庭结构也将改变,兄弟之间的团结和近亲结婚也将随之消失。)。埃及就曾开展过一次表亲通婚率的跟踪调查,1992年的比率为25,到2000年则降为22(1992年和2000年《埃及人口与卫生调查》。)。  阿富汗战争之后,在欧洲大陆尤其是英美两国爆发了关于阿富汗妇女地位的文化战,要求改革当地的风俗。甚至有人提出用b—52轰炸机来结束伊斯兰的反女权主义。西方的这种苛求简直有点可笑。风俗的变迁是个漫长的过程,盲目地发动现代化战争只会适得其反,因为战争会将西方的女权文明与无可争辩的军事威慑力结合起来,产生的间接后果就是给阿富汗军阀的超男性化伦理学蒙上一层荒谬的高贵色彩。  盎格鲁—撒克逊和阿拉伯穆斯林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布什夫

    电子书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