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美帝国的衰落 > 美帝国的衰落第9部分阅读

美帝国的衰落第9部分阅读

    而言之是处于运动中的一个实体。目前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继续。这个实体正以自己的成功吸引着东欧的国家,而且似乎注定要排除万难接纳土耳其。经济本能扩张的过程在政治上产生的第一个效应就是混乱,它使得欧盟机构处于无效率状态。各民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政治体制以及思维方式让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很难建立所有成员国都能接受的决策程序。  从全球战略的角度看,这种情况可以被看作是趋向瓦解的苗头。看来真的要建立一个简化的“三头”领导体制了:即德国、法国再加上英国构成的三头领导体制。经过几年的不和后,德法似乎已经实现和解。英国的角色是全新的,但我们不应该犯下布热津斯基最初所犯的错误,认为英国不同于法德,不是一个“地缘战略角色”,“其政治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英法合作对制定欧盟的军事政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布热津斯基的论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1990至2001年间,法德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德国的统一使欧洲失去平衡。统一后的德国拥有八千万人口,总人口只有六千万的法国相形见绌。货币统一本应是乐观的进步举措,但它被用来束缚欧洲。为了保证这一点,欧洲接受了极其严格的管理标准,忍受了几年的经济萧条。在此期间,尤其是在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德国陶醉于失而复得的统一,它的表现让欧洲感到不安。这个阶段已经结束,因为德国政策趋于灵活,趋向享乐主义,在思想上开始和法国人接近。  回到力量对比这个政治现实主义主题。德国的人口危机让它不可避免地回到欧洲民族大集体内。德国的生育率略低于法国。两国人口将不相上下。德国的精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统一的狂热已经过去,德国领导人知道德国不会是欧洲的政治强国。重建东德的困难也让他们很快地回到现实中来。  至于法国,自从弱欧元使它实现了经济上的解放,它不再受制于强法郎的货币政策,加上有利的人口优势,法国开始恢复活力和自信。建立在互相信任基础上的法德合作重新启动的一切条件都已具备。  但我们再一次看到,人算不如天算。人口的重新平衡并非人为决定的,它在社会演变的过程中突如其来,对领导人而言是个已知条件。法德人口重新平衡也只不过是世界人口稳定的一方面。在东部,俄罗斯的人口下降自然减轻了德国和欧洲的忧虑,它们担心被这个人口膨胀的民族所淹没。  俄罗斯人口减少,德国经济停滞以及法国人口相对稳定使欧洲重新保持了平衡,这个过程与20世纪初欧洲由于人口造成的不稳定恰恰相反。当时法国人口下降,德国人口急剧膨胀,一时间法兰西忧心忡忡。而俄罗斯人口增长比德国更快,德国由此滋生了厌恶俄罗斯的情绪。从今以后,世界各国的生育率都很低。这种低生育率造成了新的问题但至少有一点值得称道:让欧洲自动平息下来。如果这种情况延续太长时间,欧洲将面临真正的人口危机,这必然会威胁欧洲大陆的繁荣。而在最初阶段,尽管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口压力减小会有利于自由贸易引起的欧洲各民族的经济融合,与此同时,它也会淡化各行为主体对政治不平衡和外部攻击的担忧。  任何关于英国未来行为的推测都是带有偶然性的。但英国跨两大阵营——盎格鲁—撒克逊体系和欧洲体系,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由主义革命触及英国的程度远比欧洲任何其他民族都要剧烈,尽管今天英国人只想着将铁路重新收归国有,通过合理的财政增支来巩固医疗体系。美英关系远远超越了狭隘的社会经济层次:语言、个人主义、天生的政治自由意识等等。英国人比其他欧洲人更了解美国的弱点和美国的发展。如果美国在运转中出了问题,英国人绝对能最先意识到。英国是美国的特殊盟国,但也更直接地感到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压力,何况它又不像德国、法国或者其他欧洲国家那样有语言作为一道保护屏障。这就是英国的窘境: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摇摆不定,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又问题重重。  可以肯定的是,英国最终是否选择加入欧元区,这对欧洲和美国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伦敦是旧大陆主要的金融和银行业中心,它若融入欧元区将给纽约沉重的一击,对严重依赖世界资本的美国也将是沉重的打击。在目前美国生产效率降低的背景下,伦敦进入欧元体系必然会从根本上动摇世界的平衡。很有讽刺意义的是,被布热津斯基认为不足挂齿的英国一旦选择欧元就会让美国霸权顷刻间崩溃。&nbsp&nbsp

    结语

    在即将完成的教育和人口转型的痛苦中,世界走向稳定。经过意识形态和宗教狂热的第三世界正走向发展、走向民主。并没有任何全球性威胁需要美国发挥保护自由世界的特殊作用。对全球平衡的惟一威胁正是美国本身:美国正由保护者转变为捕食者。在它的政治和军事作用不再明显的时候,美国发觉自己已经离不开其他国家的产品。但是,这个世界是如此广阔,人口如此之多,相互间差别如此之大,又有过那么多无法控制的力量,无论多么高明的战略都不可能让美国把它的半帝国状态转变为真正的、公认的帝国。美国在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领域实在是力量不足。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它试图巩固自己对世界的控制权时都会产生相反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它的战略态势。  最近十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两大帝国曾经对峙,但其中一个先行沉没(苏联帝国)。另一个,美国,同样开始解体。共产主义苏联的突然坍塌最初确实让人产生过美国将要一家独大的幻觉。苏联(后来是俄罗斯)的崩溃曾让美国人以为自己可以将霸权拓展到全球范围,实际上连它自己的势力圈都有些控制不住了。  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的全球霸权,美国在与他国的实力对比关系上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必须保持对其被保护国(欧洲和日本)的完全操控,而这两个国家已经是真正的经济强国了,因为使它们强大的是生产而非消费。  其次,需要对俄罗斯的战略力量进行根本性的打击,从而使前苏联势力圈完全解体,建立在核恐怖基础上的战略平衡完全被打破。只有美国有能力进行单边核打击且不会有任何被其他国家报复的风险。  这两个目标中无论哪一个都未能达到。欧洲走向团结和自治的势头没能被遏止。日本的表现含蓄一些,但它保留了在需要的时候自主行动的能力。俄罗斯的局面稳定了下来,面对美国嚣张的新帝国主义,俄罗斯开始对其军事机器进行现代化改造,并在外交领域下出了好棋。  美国想在工业领域抑制日本和欧洲,在核军事领域打压俄罗斯,但它已无法控制这些新时期的真正强国。为了建立起一个形式上的帝国,它不得不在一些小国中选择对象采取军事和外交行动——包括所谓的“邪恶轴心”和阿拉伯世界,这两个圆的相交点正是伊拉克。根据其烈度和风险程度,这种军事行动的性质大约位于真正的战争和电子游戏之间:对一些没有防卫能力的国家实行禁运,对没有什么战斗力的部队进行轰炸;自称研制或生产出了更先进的武器,其精度大约是电子游戏的水平;但对非武装平民实施第二次世界大战程度的惨烈轰炸。对于美国军队来说这样做几乎没有风险。但是,对于美国百姓来说,美国对他国的这种非对称控制并非毫无影响:它在被控制区域里催生了恐怖主义,最为成功的一次行动就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  美国这种夸张的军国主义行为本意是想显示其他所有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无能,但其结果却使真正的强国,如欧洲、日本和俄罗斯,感到担忧,从而促使他们相互接近。这正是美国手法最为失败之处。美国领导人本以为顶多会使俄罗斯(主要强国)、中国和伊朗(次要强国)等国相互接近,并保持对欧洲、日本等被保护国的控制。但现在的情况是,如果美国不改弦更张,那么走到一起的将是主要的核大国俄罗斯和工业两强欧洲、日本。  欧洲逐渐认识到,俄罗斯不仅不再是战略威胁,还可以对其军事安全做出贡献。要是没有俄罗斯的战略制衡,天晓得美国会不会同意欧元的启动,因为那将在不久的将来对美国的金融保障构成可怕威胁;天晓得它会不会同意欧洲的伽利略计划,因为那将打破美国在卫星对地军事侦察方面的垄断。这正是北约东扩失去意义或者说意义改变的深层原因。当苏联在有序、和平地解体的时候,将那些前人民民主国家纳入北约是令人费解的,只能被视作针对俄罗斯的挑衅行为。于是有人建议在俄罗斯和北约之间建立一种象征性的联系机制。今天,这种机制已经在书面上建立起来了,作为对俄罗斯步步紧逼的包围的一种美化。但是,在欧洲人看来,将俄罗斯纳入北约的磋商圈乃至决策圈的前景越来越有吸引力了,因为这样做可以使这支抗衡美国的战略力量实现机制化。我们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对北约越来越不感兴趣,在军事领域越来越愿意选择炫耀性的“单边行动”。  美国选择在弱国圈中动武的合理目的似乎是为了控制波斯湾或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这种合理性只是表面上的,因为美国对外界的依赖如今已不仅限于石油了,而是全方位的。但是,正是美国的这种行为激起了其他国家严重的反感。美国人在海湾地区制造的紧张局势,他们控制欧洲、日本的能源来源地的企图只会迫使其被保护国将俄罗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当成必要的合作伙伴。美国在中东的狂热行为促使世界石油市场周期性地狂涨,这实际上成了对俄罗斯的支持,使其从中受益:俄罗斯对这一慷慨馈赠额手称庆。美国外交政策所引发的马蚤动和不安最后让俄国在石油出口上多挣了外汇。  在能源问题上同受美国控制的欧洲与日本肯定会加强它们的协调合作。经济上的许多相似之处必然会使同属工业化国家的欧洲和日本相互接近。最近日本对国外的直接投资(购买或建立企业)说明了这一点。1993年日本在美国投资了万亿日元,在欧洲仅为万亿。到了2000年,这个比例颠倒了过来:在欧洲的投资为27万亿日元,在北美为万亿()。  对理论模型感兴趣者可以把美国的行为当成一个典型案例来研究:如果战略行为人提出的目标超越了自身的能力,那么必然会引